秋季,是八钢最美的季节。厂门前绿草如茵,道路两旁的苹果树、山楂树缀满了果实。集团公司八钢扭亏增盈协同支撑工作的大部分项目已经完成二年期预定目标进入结题阶段。“协同支撑工作给八钢留下了什么?取得的成果能不能固化并保持下去?”最近每个协同支撑团队成员都在思考同样的问题。
近两年来,通过十大项目的推进,协同支撑团队深深“嵌入”到八钢生产经营的关键环节,打破并逐渐改变着八钢长期形成的运行轨迹,创造效益、带动体系能力的提升,促动八钢人改革求变的决心,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冲击力和穿透力。
刚到八钢 就得了个“夜总会”的绰号
协同支撑团队刚到八钢不久就得了个“夜总会”(夜里总是开会)的绰号。团队成员白天在现场忙碌了解情况,一些工作例会、沟通会、对接会就放在晚上进行。“常驻八钢的18个人,有着不同的履历、经历,能不能被八钢员工接受,带动起全八钢发自内心实现转变和提升,首先考验的就是团队人员的工作作风。”协同支撑团队总代表、八钢纪委书记朱建春最先抓的就是队伍建设。
支撑团队一到八钢,就立即推出了《协同支撑八钢常驻人员行为规范管理办法》和《协同支撑八钢常驻人员行为规范“六不准”》两项铁律,对常驻支撑人员的工作出勤、对外交往、业余生活、纪律规范等进行严格要求。到达八钢的第二天,支撑团队的每一个成员便换上了工作服,很快形成了“5+2”、“白+黑”连轴转的工作模式。
去年,“协助八钢建立库存可视化系统”项目为快速发挥经营决策支持作用,项目团队确定了三个月系统上线的挑战目标。超负荷工作开始了。项目总监周国栋说:“吃了饭就干活,睡醒了就干活,生活就是工作,工作就是生活”。炼铁分公司高炉设备出现故障,后台专家徐天凤、戴华丰第一时间赶赴八钢,搬把小板凳熬夜蹲守在现场。炼钢厂试制风电钢新品种,支撑团队和八钢员工一起盯在铸机旁,从早上六七点一直干到第二天凌晨。项目总监、常驻支撑人员梅冰说:“我们没有一个人早走。八钢员工吃苦耐劳、爱厂如家。我们互相学习,彼此感动、鼓励。”随着十大项目的不断深入,支撑团队成员扎实肯干的工作作风逐渐赢得了八钢人的认可和信任,支撑项目真正开始嵌入到八钢扭亏脱困的工作之中。
“嵌入”+“融合” 同时也有边界和分工
协同支撑团队进入八钢前,集团公司就明确了“嵌入式支撑,项目化推进”的运作要求。团队所属十大项目44个子项,每个项目组均由支撑团队成员和八钢对口部门人员共同组成,双方均有负责人领衔。协同支撑团队不是脱离八钢独立完成任务,而是作为领衔者、组织者和串联者,嵌入八钢,帮助八钢理顺体系,随时跟进支撑效果,纠正偏差,带动八钢员工、推动各相关部门按照既定目标开展工作。协同支撑团队总代表朱建春认为,“这种‘嵌入’更多地体现了双方的共同努力,协同攻关,但同时也有边界和分工”。
随着工作的深入,协同支撑团队从“嵌入”到“融合”,借助十大项目以点带面,促动八钢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营模式上实现自我变革。“一起工作一起解决实际问题”、“输送一种新的工作方式和思维模式,感受整个宝钢体系的力量”、“最终,把八钢管理、技术、操作员工全部带进来,推到前面,发挥主体作用。”热轧厂副厂长杨文清、炼铁分公司副经理许晓兵等八钢中层管理人员对这种不打破八钢大格局却实实在在改变八钢的工作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为了使每个项目达到预期目标,协同支撑团队坚持“PDCA+认真”,将十大支撑项目归类为“提升现场制造能力”、“提升产品营销能力”、“优化管理体系”和“人力资源优化”四大类项目群,分专业集群化协同推进。形成了“周检查推进、月汇报分析、季评价验证”的推进机制,要求每个支撑项目在其生命周期里要填写好“四张表”:《目标策划表》、《工作计划表》、《实施推进表》、《支撑验收评估表》,做到有策划、有实施、有检查、有改进。
前台+后台 一条龙全方位支撑
宝钢股份炼钢厂技能专家杨建华最近又要在八钢工作两个星期,解决现场遇到的一些棘手问题。这已经是他这近年多来第五次到八钢技术支撑了。像杨建华这样的支撑人员被称为“短期支撑专家”,也被称为“后台人员”,在宝钢股份炼钢厂参与支撑的就有10多位技术、技能、管理专家,而提供协同帮助一起完成支撑任务的人则更多。他们和站“前台”的常驻支撑人员一起组成了强有力的协同支撑团队。
“八钢一进入宝钢,相关的支撑工作就开始了。当时更多的是针对具体问题的点对点诊治,大多是出现问题才会找专家。由于两边的表述方式不同,有时一个简单的问题交流起来都有困难,加上又不常驻现场,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很难发现。”八钢制造管理部副部长王新成认为,这次的协同支撑更接地气也更有效率,18个常驻支撑人员作为项目牵头人、负责人,如同“传感器”“连接点”“跟踪器”推着、盯着一项项具体工作朝前走。现场发现问题,能够及时地用“宝钢语言”传递给远在上海的后台专家。“专家们来之前基本上就能够判断得八九不离十,把支撑方案都提前做好了,到了现场效率很高。”
许多八钢现场员工纷纷给支撑团队的人员配置点赞,“有总协调负责人、技术专家、技能专家、管理人才,有提点窍门手把手教的,有站得高看得远给出技术解决方案的,还有理顺各种环节协调内外部关系的,一条龙服务要啥给啥、要啥有啥。”
截至目前,协同支撑工作共调集由集团总部、宝钢股份、宝钢不锈等各个部门、各个厂部等专家组成的后台支撑团队人员305人次,共1745人·天。许多后台专家们已经不再局限于具体的支撑项目,他们像啄木鸟一样在八钢现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当他们出现在现场,身边总会跟着一心想要多学多看的八钢员工。“他们是师傅、是朋友,开拓了我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即使协同支撑工作结束了,我们之间的连线也不会切断。”
授之以鱼+授之以渔
按照进入、嵌入、融入的工作节奏,协同支撑团队提出“授之于鱼”与“授之以渔”并重的理念,在不同阶段各有侧重。前期,把重点放在八钢最急需、最有效的降本增效项目上。支撑专家们蹲点在现场、手把手教、一对多带。冷轧产品专家李山青拿着尺子在现场量缺陷、炼钢专家杨建华白天拿着手机把看到的问题一张张拍下来,晚上拿出对策方案,设备项目总监李林在现场架起小白板给大家讲解分析一个个问题和举措……
随着一个个急难险重任务的解决,八钢人品尝到了鱼的鲜美,调动起了打鱼的积极性。于是,支撑工作开始调整重心,更多地转向传授方法经验、注入理念。以“提升技术营销和产销研体系能力”项目为例,早在协同支撑项目策划期间,“培训工作”就被列入十大支撑项目中。培训项目共开展了48个专项培训、6个专家论坛,并编写了多个现场典型案例,内容不仅涉及具体的技术和管理,还涉及协同支撑工作团队成员的项目开展和成果固化的培训和研讨,为各个协同支撑项目的有效开展和成果固化提供了系统化可传承的载体。
进入今年四季度,大多数项目已经完成预期任务和目标,协同支撑的工作重心也转移到“固化”上来。轧钢厂中厚板分厂技术主管赵虎手头有四个结题报告。赵虎和团队成员还被要求制作课件,用浅显的语言、图片和动画,准确、生动、系统地给基层员工讲解,作为授业者把协同支撑工作中取得的成果、形成的规范传承固化下去。
“管理首先是强制,然后是习惯,最后才能谈到文化”,八钢炼钢厂副厂长张春辉认为协同支撑工作正是遵循了这样一条规律,也为今后开展协同支撑工作提供了思路和方法。改变在悄悄发生,融合在潜移默化。今天在八钢,员工们会告诉你:“我们是八钢人,也是宝钢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