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行证 ID:PW: 注册 / 忘记密码
最新: admin1   hmkj2022   beiming   long   sdfsdf   
  ┊  首页   ┊  价格行情  ┊  市场行情  ┊  行业动态  ┊  钢厂动态  ┊  关于我们 ┊
本站公告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综合资讯 热门推荐 
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 “中国号”经济列车世界瞩目
作者:未知  来源:未知  点击数:672  更新时间:2012-06-09

中国人民银行7日晚间决定,自8日起分别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这是中国时隔三年半来首次降息,也是应对当前经济增速放缓又一重要举措。

“中国降息举措传递出决策层避免经济下滑的强烈政策信号。”美联社第一时间评论说,近几年中国已成为支撑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降息举措大大提振了全球资本市场的信心。

面对近来经济持续下行趋势,今年5月底中国政府宣布启动一系列“稳增长”新举措——除了此次降息“大动作”,还包括启动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实施财政补贴推广节能空调等家电消费,更多领域向民间投资敞开大门……

10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国内外环境,既出现过经济偏快,也遭遇了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经济下行的巨大压力,党和政府审时度势,高瞻远瞩,通过及时调整宏观调控政策,引领“中国号”经济列车走过了增长速度最快、波动最小的“黄金十年”。

国家发展改革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说,党的十六大特别是十七大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成效显著,宏观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前瞻性进一步增强,更加及时有效地“熨平”了经济波动。

2003年到2008年间,高位运行的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胀压力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猛、煤电油运关系趋紧等问题。针对局部经济过热现象,国家及时果断调整宏观调控政策,严把土地、信贷两道“闸门”,以有保有压、区别对待的原则,推出了一系列严格土地管理、抑制投资过快增长的措施。“点刹”后的中国经济实现了“稳中有进”,增速在年度之间的波动不超过1个百分点。

这一期间,中国经济更加注重增长“质量”。2006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又好又快”发展,“好”在“快”前。随之而来的2007年拉开了大力度推进节能减排的序幕,当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坚持“好字优先”,显示了中国经济发展理念的进一步转变。

2008年下半年,以雷曼兄弟公司破产为标志,国际金融危机大规模暴发。世界经济一片惨淡,中国经济也出现出口负增长、经济增长回落势头明显、企业经营困难等诸多问题。

面对空前的挑战,党中央、国务院又及时果断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重大调整,决定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的10项措施,并在两年多时间投入约4万亿元振兴经济。

半年之内,与时间赛跑的中国经济成功扭转下滑势头,在世界上率先实现了经济的回升向好。经济寒潮中亮丽的“中国红”给身处危机中的世界各国带来了希望。

2009年11月,德国《商报》评价说,得益于中国政府推出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中国经济很好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这对全球经济是一个有力提振。

随着经济快速回升,针对国内物价过快上涨等新问题,国家自2009年四季度起强调,正确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三者的关系。2010年以来,央行先后12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6次加息,多项调控政策作用下,我国通胀水平在2011年年中创下3年来新高后开始回落。

同时,国家还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改造传统产业,支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尤其是下大力气抓节能减排,在经济比较困难形势下完成了“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

2011年下半年以来,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影响,中国经济增速出现回落,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内企业利润增速下滑,对外贸易持续萎缩,信贷需求不足,经济发展又面临新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及时预调微调,部署了近期“稳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并未完全过去,欧债危机还在蔓延,中国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错综复杂。在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变的今天,中国的“十二五”规划也向世界发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宣言。

在新的发展征程上,党和政府将不断健全和完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宏观调控体系,推动“中国号”经济列车沿着科学发展的轨道稳健前行。正如英国《金融时报》所评论,中国转向一种新的增长模式,将造福于世界经济。


[文章录入:admin]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评论:
  热门文章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版权申明 | 广告投放 | 站内留言 | 
 版权所有 © 2007-2023 张家港市华讯网络集成有限公司-钢材超市™ Copyright © 2007-2021 苏ICP备05001389号-2 www.zggccs.com    页面执行时间:234.38毫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