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球飘飘,迎风报喜。日前,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主题的全市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展在通化科技馆门前与广大市民见面。一张张闪着金光的合金展板平铺开来,气势磅礴。来自我市17个地区、部门和大中型企业推荐的成果构成了四个展区,而首钢通钢公司选送的26项职工经济技术创新成果全部榜上有名,几乎占满了一个展区,成为展览会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据悉,此次通钢公司选送的这些创新成果均是通钢公司五年来取得的优秀成果。
一个机制 绘制一张蓝图
近年来,面对钢铁市场严酷形势的巨大挑战,通钢公司将科技创新作为通钢振兴发展的“定海神针”,坚持“科技兴企”的总体方针不动摇,在科技创新机制的不断优化上凝心聚力。增强科技意识,通过形象宣传、教育引领、典型示范、实践带动,大力营造崇尚科技的文化氛围,形成科技创新的工作导向;抓住根本,创新思维,瞄准制约集团公司生产建设、经营管理深入发展的关键环节和制约成本降低的铁前成本、钢铁料消耗等经济技术指标,引导科技人员深入开展以科技项目承包、指标攻关、技术改造、“四新”引进、产品结构调整为主导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技术人员进一步开拓视野的管理导向。在“双轮驱动”下,通钢公司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十二五”期间,通钢公司共实施科技立项118项,自主管理活动成果195项,创效8.03亿元;实施合理化建议成果1.32万项,创效3.7亿元。
一个平台 激活一种力量
驻足于通化市科技馆门前观看创新成果展的通钢公司党群工作部的张佰峰说:“广泛、深入地开展‘讲理想、比贡献’活动是通钢公司打造科技创新实践平台最有效的工作载体。多年来,通钢公司各级科协组织按照通钢公司党委的要求和上级科协组织的统一部署,紧紧围绕企业生产建设、经营管理的中心,富有成效地开展‘讲理想、比贡献’竞赛活动,为通钢公司的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活动舞台。”据悉,“十二五”期间,通钢公司以“堵漏洞、补短板、谋创新、降成本”为主要内容,坚持将“讲、比”活动有效贯穿于生产经营的重点和难点,组织广大科技人员立足岗位、致力攻关、创新实践。同时,不断校正活动方位、调整活动方式、改进活动方法、优化活动载体,确保“讲、比”活动达到常抓、常新要求,并充分体现先进性、灵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了活动的健康发展。几年来,全公司共开展劳动竞赛442项,创效5.66亿元。直属单位已有6700人次参与到“讲、比”活动中。通钢公司为优秀人才成长搭建平台,通过选拔专业带头人推进科技工作持续、健康发展,每年积极选拔优秀人才参加省突出贡献人才、首钢技术专家、技术带头人、首钢优秀青年人才的推荐评选工作。仅2013年以来,通过科技成果评比,共表彰优秀技术创新成果79项,表彰先进个人102人,较好地激发了科技人员的创新热情。
一个成果 解决一项难题
历经五年,通钢公司科技创新成果硕果累累。在展区展板上,一个数字吸引了笔者的目光——年创效7242.97万元。这是通钢公司“优化烧结用料结构”创新课题取得的成绩。针对钢材市场进口外粉价格快速拉涨,造成物料成本增加的实际,攻关课题组对铁前用料进行优化改造,将高炉供料由以往的“精料方针”向“经料方针”转变,通过开发铁矿石价值评估系统软件,实现对进厂矿粉冶金价值、经济价值和综合价值的整体评估,并通过烧结杯实验和工业生产试验,优化铁矿粉应用。项目的实施,保证了成品烧结矿质量的持续稳定,满足了高炉炼铁用料需求,年配料同比可降低20.19元/吨·矿,年创效价值为7242.97万元。这只是众多成果中的一项,《微合金化高强热轧板卷工艺开发》《延长老系统中细碎破碎机衬板使用周期》《提高方坯连铸机的开机直接起步率》……一项一项科技创新课题不胜枚举;烧结矿吨矿成本由去年的639.75元降到462.8元,焦炭成本由去年的1109.02元降到858.71元,长材线创效2338.62万元,板材线创效2179.44万元,控轧创效570.95万元……一串串闪光的数据,让你折服于科技创新的力量。实施科技创效,瞄准短板问题,节支、降本、提质、提效不断聚焦,在抵御市场风浪中,科技创新不断释放着强劲的活力,升腾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