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强将访比利时 “欧洲心脏”澎湃中国动力
6月伊始,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将到访比利时,对比进行正式访问。此间观察人士指出,李克强总理此访将拓展中比全方位友好合作,促进中比关系再上新台阶,“欧洲心脏”将澎湃中国动力。
“政经双热”硕果可期
提及中比关系,观察人士常用“政经双热”来概括。中比关系,有着深厚的历史和现实基础:比利时是最早参与在中国投资、最早向中国输出先进技术、最早向中国提供政府贷款、最早同中国建立产业投资基金的西方国家之一。如今,中比官方称双方关系“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尤其是,2014年中比建立全方位友好合作伙伴关系以来,两国关系呈现强劲发展势头。
据官方披露的日程,此访期间,李克强总理将会见比利时国王菲利普,并同米歇尔首相举行会谈。两国领导人将就中比、中欧关系,以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和地区问题深入交换意见。李克强总理和米歇尔首相还将共同出席吉利—沃尔沃新车展示会,见证签署一系列双边合作文件。
其间提及的吉利与沃尔沃合作,已成为中比之间企业合作的缩影。近年来,两国企业相互投资日趋活跃,索尔维化工、贝卡尔特、优美科、必佳乐等比利时知名企业在华业务不断扩展,中国吉利集团、海南航空、华为、中兴、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纷纷在比安家落户。
双方合作,硕果累累。沃尔沃根特工厂自中国吉利接手后焕发新的生机。对此,中国驻比利时大使曲星提及一组形象的数字:该厂5300名当地员工以每分钟生产1辆汽车的速度将年产量推升至25万辆的历史高位。
据官方统计数字,比利时是中国在欧盟第七大贸易伙伴和第十二大引资来源地,中国是比利时在欧盟外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在中国前驻比利时大使张援远看来,李克强总理此访比利时,中比双方有望实现化工、食品、金融、微电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生命科学等领域合作的再上层楼。
“中比在自由贸易问题上持相同立场。”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阮宗泽表示,李克强总理访比期间,中比两国的各项合作将体现双方的共同立场:支持建立一个公平、透明的国际贸易体系,反对具有歧视性、排他性的国际贸易安排。
“一带一路”中比协奏
提及比利时,媒体常称之为“小国大码头”:作为西北欧枢纽,比利时为德国、法国、英国、荷兰等经济强国所环绕,其人口不到全球总人口的0.2%,却拥有全球进出口贸易份额的3.2%。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更因是欧盟总部所在地而被称作“欧洲心脏”。
中比两国正协奏出世人瞩目的“一带一路”乐章:2016年9月8日,青海西宁开往安特卫普港的第一趟中欧班列正式发出,将44个标准集装箱的货物送往安特卫普,比传统海路运输缩短约40天时间;比利时泽布吕赫港不久前建成对华自贸区,从今年5月开始,往返于中国与泽布吕赫港的中欧班列有望达到每周3至4列;中国已成为比利时安特卫普港第三大客户国。
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如今,比利时的蓝精灵、丁丁历险记等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来自中国的大熊猫“星徽”和“好好”也已成为比利时的超级明星。大熊猫宝宝“天宝”在比利时天堂动物园顺利诞生,其名寓意为“天之宝贝”,成为中比人民友谊的新象征。
“一带一路”建设的中比协奏,互利双赢亦有利于第三方。此前,中比双方一致同意合作开拓第三方市场。观察人士预计,李克强总理此访将助力推动中比第三方合作。
对此,阮宗泽表示,中国拥有性价比较高的优势富余产能,比利时等发达国家拥有先进技术和高端装备,推动中比非、中欧非等三方合作,有利于实现互利多赢:既适应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求,又能推动中比等国家扩大对外贸易,共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来源:中新社)
中国驻德大使谈李克强访德:将释放投资便利化信号
中国驻德国大使史明德29日在柏林接受中国驻德媒体联合采访时,回顾并高度评价了中德建交45年来双方关系的发展,表示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两国不仅要创新合作体制机制,更要突破思想观念制约,以开拓进取精神打造中德合作“升级版”。
史明德说,今年是中德建交45周年。45年来,德国从一个分裂的国度,成为统一、综合实力最强的欧洲大国,中国则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发展成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45年来,中德关系经受住国际风云变幻的考验,虽然有过起伏和低谷,但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发展的势头,给两国和两国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也促进了中欧关系发展,是名副其实的全方位战略伙伴关系。
史明德说,当前中德关系总体上是好的,在中欧关系中继续发挥着引领和稳定锚作用,而欧洲正面临复杂形势,世界不确定因素也在增多。在这种背景下,李克强总理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同默克尔总理举行两国总理年度会晤,对中欧及中德关系具有重大意义。中德将以访问为契机,对外发出推动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的积极信号。
关于中德在科技创新领域的合作,史明德表示,中德双方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并开展了富有成效的合作。2015年和2016年,德国联邦教研部和中国科技部分别发布了旨在加强同对方国科研创新合作的国别战略。此次李克强总理访德期间将同默克尔总理一道出席“中德论坛-共塑创新”并发表演讲,为中德在人才、技术、资金、成果转化和推广等方面合作指明方向。
史明德说,科技创新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的强大动力,中德科技部门、产学研各界以及企业都应有远大目光,创新合作方式,摆脱思想束缚,展开更深入的合作,带动两国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进步。德国企业有科技,但市场相对较小;中国市场大,人才、资本及政策优势强。两者若实现强强联合,将创造无限可能。
在谈到欧盟和德国在履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义务方面的进展和态度时,史明德指出,欧盟切实履行《议定书》第15条义务是中方主要关切。履行第15条义务是欧盟和德国应尽的国际义务,关系到中欧经贸合作大局,也关系到世贸规则的权威性。我们注意到,欧方正商议提出要采用反倾销新方法。无论新方法是什么,都应科学、公正、合理、透明,不能形成新的歧视。
史明德说,在当前国际自由贸易面临保护主义威胁的情况下,中欧双方更应共同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不久前德国外长加布里尔在北京同王毅外长会谈时就该问题做了积极表态,他表示各方都应履行《议定书》第15条义务,同时欧盟有关法律的修订不应针对和歧视任何国家,应当符合世贸组织规则。我们认为,这是德国政府的一种负责任态度。中方希望欧盟尽快全面彻底履行第15条义务,并愿看到德国继续发挥积极影响。
针对德方在中德经贸投资领域的一些不同看法,史明德强调应辩证地看待中国的市场开放。首先,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其开放是一个渐进有序的过程。如果横向看,中国目前的开放程度和标准可能赶不上德国,但如从历史角度纵向看,中国这30多年的开放程度和幅度在全世界都是第一位的。其次,同德国相比,中国对外开放、市场准入的水平本就不在同一起跑线上。德国工业化一百多年,中国才几十年,中方仍处于“追赶”阶段。要求双方绝对对等,既不合理,也不现实。第三,中国开放的时间不长,但是开放的领域在不断扩大,速度在不断加快。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绝不会关上。
史明德表示,希望德方能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中国市场开放问题。中方高度重视德国企业在市场准入和政府采购等问题上的关切。许多都是中国发展中的问题,将在发展、改革和不断完善过程中得到解决。中方坚持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中国人常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我们这样说,也会这样做,这符合我们共同的利益。
史明德说,也要看到,不少中国企业反映德国市场也存在准入以及不公平竞争问题。在德中资银行放贷额度受限,中医药市场准入门槛高和中医医师行医资格受限,建筑业、基础设施、信息技术等领域公共招标程序复杂,获取信息渠道不畅。希望德国政府放宽上述行业的市场准入条件,提高政策透明度,鼓励公平竞争。(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