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甘肃·祁连山论坛”落下帷幕。期间,专家学者深入探讨了甘肃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在“一带一路”机遇、绿色低碳发展、产业转型升级、园区高质量建设等方面建言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贺克斌:“双碳”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世界经济将从能源的资源依赖型走向能源的技术依赖型。甘肃拥有丰富的风、光、热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要支持甘肃本地的发展,还要支持全国的发展和能源转型,这会给甘肃带来哪些发展机遇,是值得去探讨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原秘书长张燕生:甘肃具有丰富的风能、太阳能、土地空间等资源优势。通过与东部地区产业结构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风机制造、光伏组件、储能电池等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体系,可形成新能源革命、绿色革命、数字经济的后发优势。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中国社科院西部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耀:甘肃要在保护中开发。通过“四强”(强科技、强工业、强省会、强县域)加“三强”(强开放、强合作、强环境)久久为功,必将助力甘肃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加速度,从而为西部欠发达地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探索一条新路。
中国工商银行现代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赵幼力:金融是支持甘肃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着力点,甘肃省要立足特色禀赋,抓住产业转移机遇,推动产业链优化、升级。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张杰:甘肃宜坚持产业兴省、工业强省,围绕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积极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激发实体经济活力,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产业综合竞争力。
浙江大学中国西部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雪兵: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数字赋能将打造缩小地区和城乡差距新引擎。应加强数字经济后发地区与发达地区的对口合作,打造一批以数字经济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飞地”和“科创飞地”。
中国经济信息社新华信用事业部信用科技部总监尹金宝:甘肃园区可依托先进的数字技术,通过“信用智库+品牌信用+信用服务”模式,高效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园区高质量发展结合,打造信用园区建设,提升园区管理和服务能力,引领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副院长、经济学院教授程大为:“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全面生效,将对甘肃产生多方面深远影响,进一步助推甘肃优势产业深度融入国际分工体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一带一路”国际科学家联盟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董锁成:甘肃宜充分发挥丝绸之路经济带黄金段的区位优势,巩固和发展重要交通枢纽及物流集散地优势,推动环境影响小综合效益好的物流业和制造业、交通运输业、商贸业及循环农业融合发展,抢占“通道制高点”。
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研究所所长马丽蓉:甘肃已构建起中欧、中亚、南亚,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四向五条”立体开放通道网络,覆盖欧洲、亚洲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打开甘肃通江达海、货畅其流的全新发展局面。